-
从“战略忽悠”到“友邦惊诧”,歼20做到了!
当“黄田坝机场出现一架新战斗机”的消息在论坛中不胫而走时,大家的第一反应不是激动,而是怀疑,不少人怀疑照片是PS出来的。某境外军事杂志主编“平可夫”甚至赌咒发誓“中国造出四代机我就停刊”。[全文]
-
2021的星辰大海,将有中国的空间站
漫天群星,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——东方红一号。光荣的历史,需要我们传承。杨利伟透露,2021年我国将发射两艘载人飞船,将6名航天员送入天和号核心舱,我国载人航天将正式进入常态化时代。[全文]
-
新一代火箭完美亮相,但为何有人更倾向“老长征”?
手上没有剑,和有剑不用,不是一回事。长征八号也好,新一代长征火箭也好,它们肩负的使命绝不只是“增强运载能力”、“定位于商业发射”,甚至“搞回收复用”这么简单。它们肩负着中国航天技术改革的重任。[全文]
-
人们曾经争论,登月有什么用……
“说好的一起吹牛,怎么就你中国当真了?!”老一辈革命家们常说“五心不定,输得干干净净”。这不仅是科学技术的胜利,也是国家执行力的胜利。只有认真务实,坚定不移,才能把“吹出去的牛”一步一步变成现实。[全文]
-
为了这一天,全人类等了44年
作为探月工程三部曲最辉煌的终章,嫦娥五号并不只是“去月球挖点土回来”这么简单。在工程目标上,嫦娥五号还肩负着突破窄窗口多轨道装订发射、月面自动采样与封装、月面起飞、月球轨道交会对接、月球样品储存等关键技术的重任。[全文]
-
国产替代真的是“极端封闭”吗?
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,就算在冷战最危险的时候依然向世界敞开——特别是对美国。中国对于交流合作的态度,从来都是全面肯定与大力支持——哪怕是对美国。不想合作的,从来不是我们。 [全文]
-
中国造不了所以找俄罗斯?恐怕没这么简单
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努力推进C919的全面国产化替代,pt绿巨人50条线:以及甩开西方,与俄罗斯合作发展CR929?当全面封锁的那一天真的来临,庞大而有活力的中国民航市场,就必然被C919和CR929占据。[全文]
-
中国的一颗卫星,可能是他们全国的希望
美国人就不让我们安逸,就不让你参与竞争,你的火箭再可靠,发射价格再低,没用——只要用户选定了美国卫星,只是寻求发射竞标,那你中国连报价的资格都没有。[全文]
-
空天飞机、高音速武器?别再迷信美国X-37B了……
从某种程度上,X-37B可以说是航天飞机的精神续作。就像对航天飞机一样,我们不应该对X-37B有着超越其本身能力的,不切实际的崇拜——就算有,在科学的分析论证下,也会不攻自破。[全文]
-
北斗起步时只能实现二维定位,如果当时放弃了……
在北斗正式启用的今天,曾经爱答不理的主动上门,曾经自以为是的只有自惭形秽,一贯心术不正的再想发号施令,就要认真听一听中国的声音。在和平时期,不同导航系统间的合作是可以实现共赢的。但是,合作的底气是独立自主。[全文]
-
“宇宙作战队活动会逐步扩大”?真服了日本的太空野心
背靠大树好乘凉,抱紧大腿饭更香。可以这样说,在航天领域,美国的利益就是日本的利益,美国的关切就是日本的关切,美国的指挥棒指到哪里,日本就要打到哪里。[全文]
-
北斗腾飞,但中国人发展权的争夺远未结束
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空间资源的稀缺性与不可替代性,不是只有无线电频率是稀缺资源,地球静止轨道轨位、赤道轨道面、近地空间等空间资源同样需要我们重点关注,提前布局。这样,我们的发展权才能不被侵害,命运才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。[全文]
-
北斗收官星临场推迟发射,这背后是航天人几代的坚守
从2000年10月31日长三甲火箭发射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开始,中国北斗已进行了54次发射,并取得了全部成功的骄人战绩。原定于6月16日的发射,是北斗工程最后一步的最后一颗星,是北斗系统建设全面完成的标志,因此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。[全文]
-
川航3U8633调查报告解读:空客引以为豪的安全体系为何失效?
驾驶舱门被冲开,17个跳开关意外断开,飞机功能受损,机长必须保持手动飞行,紧握侧杆,无法戴氧气面罩;副驾驶直接受到迎面高速气流冲击,同时地处高海拔山区,机长不能像正常程序一样高速下降到10000英尺,导致缺氧时间大幅度延长……[全文]
-
中国航天,靠什么领跑世界?
对于长期处于追赶者姿态的中国航天而言,抓住新载人飞船这一难得机遇,充分探索人有我无的新技术、新工艺,整体提高我国载人航天的技术水平,也是正在进行的工作。毕竟,没有技术,和有技术选择不用,不是一回事。[全文]
-
长征五号B发射成功,我国深空探测有了一颗定心丸
长征五号B对于YF-77发动机来说,是一次难度更高的大考:“一级半”入轨的长五B,芯级的瞬时过载与稳定过载都比“两级半”的长五更大,YF-77发动机的工作条件更为严酷。浴火重生的YF-77发动机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,给大家吃了一颗“定心丸”。[全文]